每年冬天,都是许多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当节气来到“大雪”,除少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会降到0°以下。此时,由于气温低,人体的生理也会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全身血管会处于相对收缩的状态,此时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群便极易诱发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由于气温低,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的人群,其疾病的发作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外出若保暖措施不到位,日常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老年人群体罹患感冒等呼吸道病症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站在中医养生防护角度,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应对方案:
一、顺应时节,注意保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上班族和学生群体除了工作日早起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外,有晨练习惯的中老年人群体则应适应时节变化,调整以往的作息和锻炼习惯,按照《黄帝内经》所言,尽量做到早睡晚起。在天未亮或者太阳没出来前,尽量避免到户外进行晨练,由此做到“闭藏”和“无扰乎阳”。
二、养生有道,食疗为先。谚语有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若食补得当,在预防疾病方面,对人体会起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效果。在养生方面则具有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等功效。冬季气温低,人体为保持一定热能,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会加快。同时,冬季排尿增多,钾、钠、钙等无机盐的流失也会增加。所以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增加鱼、蛋、鸡肉、羊肉、羊奶、甲鱼、桂圆、核桃、大枣、木耳、韭菜、松子、蜂蜜、山药、芡实等食物的摄入。具体选食内容还应做到因时、因人、因地等不同。
三、艾灸常伴,扶正祛邪。艾灸具有温经通络、健脾补肾、固本培元、补益阳气、温阳除湿等多种作用。冬季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在养生防病方面,可以选取神阙、关元、命门、肾腧、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进行艾灸,该组穴具有很好的温阳益气、强壮脏腑作用,对于冬季预防多种疾病都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之法。对于出现心慌、胸闷,因受凉所致的咳嗽、咳痰等具体疾病,则可辨证选取内关、至阳、大椎、心腧、肺腧、定喘等穴,也常收到立竿见影的出奇效果。至于其他疾病的艾灸法,具体可咨询就近医院的中医医生。
四、药补得宜,膏方可施。中医膏方具有一人一方、适用范围广、服用方便、易于吸收、药效持久等多个优点,对于患有慢性病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特别适合冬季选用。膏方的制作会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特点、疾病及其症状、体征进行组方,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其在熬制过程中一般会加有蜂蜜等矫味剂,故口感较中药汤剂口感好。由于其浓缩后的药物成分稳定性好,方便服用,按需取用,水冲即可,所以它不仅适用于中老年人,女性、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都适合应用。
除以上建议外,在锻炼方面,推荐人们在室内习练八段锦、拍八虚等传统养生功法。部分在冬季易于出现上火症状的人,则应适当增加对萝卜、白菜、莲菜等时令食物的摄入,也可选用金银花、麦冬、玉竹、木蝴蝶、石斛等药物煎煮后进行代茶饮。